为聚焦诈骗防治教育、同步搭建法治实践能力平台,实现学生反诈意识强化与法律素养提升的双向赋能,近日,法学院在交通路校区逸夫报告厅举办安全反诈情景剧大赛。法学院有11支队伍参赛,吸引了116名同学参与到比赛创作中来。

图为活动现场。记者 何梦媛 摄
比赛现场气氛热烈,各参赛队伍围绕常见的诈骗手段,如网络刷单、冒充公检法诈骗、交友诈骗等主题进行创作演绎。同学们凭借精湛的演技、生动的情节,将诈骗分子的行骗过程和受害者的心理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,台下观众深刻认识到诈骗的隐蔽性和危害性,学习到了实用的防骗技巧。
2401班表演作品《“贷”价青春》,采用跌宕起伏的叙事方式来讲述了“骗子的千层套路”,深度解析校园贷法律盲区,引发在座同学们的深思:用法律手段斩断高利贷的绞索。
2402班作品《我是谁》还原一场“温水煮青蛙”式的骗局——从不屑一顾到深陷其中,当国家反诈中心APP遇上人性的贪婪,是选择无视还是及时止损?如何用自己的惨痛教训,换来大家的清醒。

图为节目《我是谁》。记者 何梦媛 摄
2402班作品《相侵相碍一家人》,带你直击传销洗脑现场:可怕的不是骗局的设计,而是当同伴已经疯狂记笔记的时候,那个唯一清醒的人反而成了“破坏家庭和谐”的异类,最贵的不是“入会费”,而是被PUA的智商税。

图为节目《相侵相碍一家人》。记者 何梦媛 摄
2403班作品《诈骗之夜》,“快递丢失三倍理赔”的温情电话被叫作“最具创意的社会工程奖”,校园贷合同被裱成“最佳剧本奖”,同学们别出心裁地把各种诈骗方式设置成一场“颁奖仪式”,构思巧妙,令人惊叹。
当“网恋对象突然要手术费?同学拉你刷单“赚快钱”?这可能是诈骗剧本的经典开场,爱的陷阱背后,是“杀猪盘”的冰冷刀锋,刷单围城的广告里,藏着掏空钱包的套路。2404班作品《诈骗风云》,拆穿骗子的演技——你的警惕,就是最好的反诈APP!

图为节目《诈骗风云》。记者 何梦媛 摄
追星买小卡,二次元吃谷!这个让无数年轻人捂紧钱包又心跳加速的话题。半夜三点掐表抢限量,却收到卖家一句“在跑路了”。2301班作品《当热爱遇上骗子》的故事,揭开那些年我们交过的“智商税”!当接到一通“甜美”的来电,对方说你是被大数据选中的幸运儿。当这样的“天降惊喜”砸中你,你会不会立刻伸手去接?2301班作品《幸运来电》教你如何破解。

图为节目《幸福来电》。记者 何梦媛 摄
2302班作品《到手刀》带我们直击大学生维权历险记:从轻信退款到发现猫腻,从平台扯皮到联手报警,骗子玩套路,他们用法律反击,展现了当代青年面对新型骗局的法律觉醒。《峡谷诈骗风云》作为观众最喜欢的节目之一,以诙谐有趣的方式,借游戏场景科普虚拟交易骗局,让同学们在层层包袱中学到了更多反诈知识。骗局除了隐藏在未见面的爱情和动动手的兼职里,还可能隐藏在一张可以借到钱的照片背后,2303班作品《深渊之光》向大家讲述一个关于虚荣、陷阱与救赎的故事,让我们共同思考:面对诱惑,如何守住底线?面对困境,谁才是真正的“救命稻草”?

图为节目《到手刀》。记者 何梦媛 摄

图为节目《峡谷诈骗风云》。记者 何梦媛 摄

图为节目《暗渊向暖,赎梦长歌》。记者 何梦媛 摄
AI换脸骗局即将突破校园围墙,而转账确认键按下前的最后三分钟,2304班作品《AI迷雾:校园反诈风云》上演智慧与谎言的终极较量。在这场真假莫辨的迷雾中,看年轻一代如何用理性思维破局,见证警方与校园的守护联盟。

图为节目《AI迷雾:校园反诈风云》。记者 何梦媛 摄
比赛成绩采用评委投票与观众投票的方式计算,后勤服务集团党委书记谷方庭、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丁浩亮、关工委副秘书长张春、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卓担任了本次大赛评委,法学院学生骨干、各班级学生代表100余人参与了观众投票,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、二等奖2名、三等奖3名。
本次安全反诈情景剧大赛充分响应了“安全护航 奋斗扬帆”主题教育月号召,通过沉浸式法治教育形式,深入剖析常见诈骗手段,切实提升了学生们的安全防范意识。法学院持续推进学生安全教育工作,为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。

图为活动现场。记者 封峥 摄